老大哥及各位种植大侠:
今有一病人请教,12,13,14,15 牙桥修复多年,因为overloading, 15严重牙周炎,根折,要拔。想做上颌窦抬高术+植骨+13,14种植牙。
因为条件实在太差(见附上的牙片),且病人71岁了。故问一下:1)能不能做?2)如能做,怎么做,分几步?
盼赐教,ASAP。先谢啦。杭晴

金杭晴,看了你的病例,做肯定可以做。我认为有两种方法,一,送专科医生做sinus lift 和种牙。我不做sinus lift,但不少同学是专家,这可能只是个小手术。二,你的片子看不见12号牙,不知状况如何。如果不好,可拔除12和13,然后种12和13。最后做12 13 14牙桥,14 cantilever。只要病人无大病,年龄不是问题。邱林

邱林:
谢谢赐教,sinus lift 和种牙,技术上应还没问题,只是耽心将来能不能长牢固。有种说法,做sinus lift +implant 的病例,最终固定种植体的还是靠病人的自身骨,而上颌窦里的植骨只是起个辅助作用,故从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至少要有5mm厚的自体骨,否则预后差。不知你对此说法有何高见?杭晴

杭晴,你的看法应该是正确的。在此有不少专家教授,他们看的文献,经历过的病人比我多,不敢班门弄斧。可能拔除12,种12和13,14 cantilever较为可行。邱林

这个病例有趣,如果十二号牙还健康,在它远中切断牙桥,拔除十五号牙,好好清除牙槽窝,放置抗菌素,反复冲洗,即刻植牙(大号:六或者七乘十一至十四毫米,tapered implant,把植牙适当植入上颌窦)。术后一两周没有感染,在十三号牙处植牙。如果不想找麻烦,在十三至十五号牙之间做牙桥。

如果这位病人右侧后牙也能咀嚼,不妨拍摄CT,十四号牙处可能骨头高度接近五毫米,在那里植牙谅必没问题,我可能采用骨凿骨扩张,不用钻头,把骨头推到上颌窦。前两周尝试一个类似病例,稳定性很好,暂时没有出现感染,如果有兴趣,只好请各位种植大侠看Trephine 2,一两天报道手术结果。

魏沁兄:
谢谢指教,我也有这个想法,植13,15+桥。不过sinus lift 还要不要做呢?因为植13,15时很可能进窦。杭晴

金博:进入上颌窦其实是好事,我上颌植牙失败往往是因为没有进入上颌窦。能进入上颌窦,植牙肯定长些,更重要的是上颌窦底板是骨皮质,很硬,卡在那里(但是最好保持上颌窦粘膜完整),植牙原发性稳定性就高多了,没有间隙让细菌生长,不容易感染。我认为你的病例上颌窦底板需要往上推,但是不必植骨,必要性不高,13,15号牙骨头高度足够,不必增加身体负担,植牙植骨均是异物,多做一件不太重要事情对不起党和人民。一个月前在十四号牙处植牙,高度三点四毫米,术后好像没问题,一两天报道。

金杭晴,看了你的病例,我认为是可以手术的。因为你提供的病情不多,我个人意见,首先在#12牙远中处切断牙桥,拔除#15牙。等3个月后,拍个CT片,准备植牙手术。如果病人牙列完好,可在#13,15植牙,因为这两处骨质厚度不够,所以要Sinus lift 和植骨同时一起做。半年后再安牙桥。如果,#18牙缺失,可只做#13,14牙植入,#13牙 sinus lift 可选经牙槽嵴植牙处进入,或者与#14牙一起,经上颌窦外侧开窗进入,lift和植骨,植牙一起完成,至少六𠆤月后安牙冠,最好将这俩𠆤牙冠连作一体。仅供参考。小沐

多谢沐兄赐教,你建议先切桥+拔牙,3个月后,lift+植骨+植牙一起做。另有人建议,先一起做切桥+拔牙+lift+植骨,等6个月再植牙。两种方案哪种更佳?杭晴

杭晴:小沐建议比较稳妥,最宝贵的是他重视对合(十八号牙)和对侧(右侧)牙列(如果病人牙列完好)情况。唯一不足的是步骤怎么多,时间长,病人会吓走。你不妨向病人提出多种治疗方案,让他选择。其实任何方法都好,最后看你愿不愿意为自己认为理想方法奋斗终身。只有大胆多做,才能摸索自己的道路,同时欣赏别人的风格。但愿你告诉我们治疗计划,治疗步骤进展(update),让我们所有收获。

这是一个复杂植牙病例,因为它涉及到sinus lift and bone graft。我以为消除炎症和周密准备对植牙成功至关重要。在有牙周炎存在下,做sinus lift and bone graft 难免增加一些不必要或者说可避免风险。所以,我倾向前者,先拔牙解除炎症,去掉一切不利因素。小沐

牙周病病因复杂,如果口腔卫生还可以,骨质吸收可能与咬合过度有关,金博病例十五号牙骨质吸收很可能与咬合过度有关,失去两个牙齿,用两个牙齿承担四个牙齿负担,而且十五号牙做牙桥前就往近中倾斜,不利于牙周健康(off-axial pressure)。即使有牙周病,深洗,拔牙植牙前,口服抗菌素,Chlorhexidine(洗必太)漱口,无菌操作,拔牙后,彻底清除牙槽窝,反复冲洗,抗菌素浸泡牙槽窝,立即植牙一般不会出现问题,术后继续服用抗菌素和漱口。如果同时做sinus lift,最好不要植骨。刚写一个病例,但愿能说明一两个论点。

杭晴,关于你的病例,我同意釆取比较稳健的方法比较好,先切断牙桥,拔牙,等炎症消除后再植骨,我自己不做sinus lift,所以不能提供意見。但是13,15处只要骨质修复好,三个月到六个月后再植牙应该没有问题,然后做一个bridge对七十一岁的老人的咬合应能承担。其它几位同仁的意見对我来说也是受益很多的。海雄
Today at 2:14 AM
魏沁兄的观点很大胆,前卫,要好好学习学习。杭晴

可能我的病人病情严重,相应治疗显得大胆些,可能我失败病例也多,但是还没有感到大胆些,会明显增加失败率。即使小心翼翼,好像很周密,照样不知那个原因出现并发症。可能我们永远不能了解科学奥秘。所以能简单些,就简单些,有些治疗步骤是不必要的。总之,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治疗方案,为此奋斗吧。我们治疗方法很大部分受到牙科公司盈利影响,他们很少从病人利益着想,让他们改善植牙设计,他们首先考虑经济效应。不过大胆治疗比较technique sensitive,反而每一步需要更周密考虑,最简单拔牙也不是那么容易了,如何清除残余感染要靠自己摸索。

Today at 9:07 AM

杭晴,看来九院十多年的外科训练,给了你不少优势。我想知道你是用什么方法和材料做sinus lift.
我们现在普通植牙很多,我称之为短,平,快,所以不学也不做植骨手术,。唯一用的一种日本的骨胶原叫Foundation, 在拔牙后或种牙失败后用,效果不错。上颌窦区骨头薄,我用两种方法解决。如果病人有5mm的骨,我就用自己称为挤压法的方法,就是将钻头钻到4.5mm处,留下约0.5mm的骨头。最后用7mm的种植体打入,造成顶部的青枝骨折。第二种方法就是悬臂法。因为与自然牙不同种植体是骨性融合,2+1,3+1的悬臂桥是没问题的。文献对悬臂和常规种植牙桥追踪发现两者的长期寿命无区别。我在7,8年前做的一些悬臂桥,现在照片子看,连一点骨吸收都没有。这种方法用于全口重建或单侧重建很好用。这两种方法都不适用的话,就送专家了。
我的哲学为越简单,越少procedure,越好。这样减少时间、病人痛苦、和费用,也就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接受率。邱林

邱林兄的挤压法和悬臂桥太给力了!杭晴

Lin Qiu: What is your implant, bone level or tissue level in 挤压法?

魏心,我用韩国Hissen的种植体。Bone level 和gum level我们都用。95%用gum level fixture SSIII.

Thanks for the reply.  So you do not poke implant into the sinus too much?  For 7 mm long implant, 5 mm in bone, 2 mm in the gingiva or in the sinus?

当然不可能让螺丝部分留在牙龈中,要让2毫米种植体进入sinus,但不穿破粘膜。Gum level 的种植体的最理想位置是齦下0.5mm,但高一点,低一点都无所谓,重要的是螺纹部必须在bone level下,这个可在术后x-ray 得以证实。其实我的方法和osteotome法差不多,我用种植体代替osteotome。今天刚做一例,明天可把片子送给你看看。

谢谢。片子可能让我更明白些,多讨论,见识广。Xin

方老师在微信上发表了对implant的全面阐述,即有理论上的深厚根底,又有丰富实践的总结,不亏是”大家“。现试着转述一下:
1)种植牙不宜做桥,一个萝卜一个坑,一个缺牙一个种植体。
2)#15缺失,不主张做种植体,因为功能小。
3) 骨板3-4mm, sinus lift 和种植体植入分开做,最好间隔大于8个月。
其他没太听明白,还要继续学习领会。杭晴

小金: 你讲到的第一点是对上頜而言,而且如设计上稍能tripod或交错,还是可以作的,虽然作者与权威们反对。对下頜似乎可以。你的病例是很有意义。大家可以很深入地谈。你如打电话来,我可详细地讲,我没时间写大篇。

我不知种植牙不能做桥的理论从何而来,也可能我书读得太少(其实介绍种植牙桥书,我手边就有几本)。但是作为一个general practioner,我只看结果,不盲从理论。我们的目的就是用最先进的技术、材料为病人恢复口腔功能、美观,而且这种修复应有可接受的使用期。我从03年开始学习和种植牙齿,一些种植体支持的牙桥已超过十年,即使这些牙桥明天掉下来,也物有所值。我们诊所对种植体的policy 是牙冠保5年,种植体是我在,种植体在。 牙科是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,书上的东西只能供参考。如果一个种植体一牙冠,很多全口重建病例在技术上是不可能做到的,当然也没几个病人付得起。上下重建一架奔驰,还应是S系的。几年前在学校带教,种植牙桥在dental school太常用了。见过一些种植牙桥寿命达二三十年。现在全颌6或8个implant支持的混合型修复体是被广泛认可的治疗。有一种叫混合型的牙桥,就是自然牙和种植牙混合的牙桥,理论上是不可行的,但在无其他选择的情况我也用过。做过两个病例,七八年了,一点事没有。Lin Qiu

11/19/2013

Dear Dr. 邱:你说的情况,我在wechat上都t谈到,我不重复了,而且我谈到了种植体支持桥的原则,这是普遍接受的东西,而且对上頜三单元桥作了详述,并谈到三个以上的情况。如你不嫌弃的话,请听一下昨天的wechat. 你的观点,很多我们是一致的。这儿不 是对与错的选择,而是谈最好的选择。我是针对小金的case而谈。谈上頜。它与下頜有所不同。我也谈到你感兴趣的其它问题。谢谢    方炳忠  桥: 我的意思是 fixed partial denture.

Dr.方,我不参加微信。杭晴传话为"种植牙不宜作桥"。谁都知道一个种植体一颗牙是最理想的。但不是每个病人都有理想的颌骨,鼓鼓的腰包。我做过很多上颌种植体支持的牙桥,有些已超过十年。当然也见过别人做的超过二十年的上颌种植牙桥。最近看到一篇peer review paper,是对上颌种植牙桥的评估。这些牙桥还不是常规牙桥,是上颌即刻负重牙桥。

Dear Dr.邱:
      从来没有人说过不能做桥,我在wechat上淡的是上頜三个单元的最佳选择。这不是谈空洞理论而是实践。我在wechat上讲得很清楚客观。而且结合我个人的体验。Fang

Dear Dr. 邱:
  我再说一遍,我指的是上頜二单元及三单元FPD而言,并非指其它情况。我没有说,而且也没引证过 "1对1" 是普遍的"最好的"原则,而且 "1对1" 很多情况下,不是最好的选择。另外,在最好的选择不存在不可能时,可选择次一等的,没有规定你我必实现最好的。在我的office, 病人如果上后牙区有连续二个或三个缺失(双尖牙磨牙),他们要求implant service 的情况下,都用FPD with two or three implants without pontic。而四个连续缺失的情况下,就用FPD with implants and a pontic or pontics., 据部位和其它情况而定。这两条我都实现了。如果我们治疗计划开始就不从"最好的"出发与病人开始讨论,怎么来获取现实上的"最好的"。我不认为这一点上我们会有很大出人。
     如有可能请听一下昨天 wechat 上 的 sinus lift 以及用于此技术的 bone grafting material. 这一部分的讨论,我估计我们会有很大不同。
       谢谢
        方炳忠

下切牙就不能一个萝卜一个坑,非做牙桥不可。有一次两个门牙需要拔除,含糊概念告诉我必须做悬臂桥(种一个带一个),给病人一个价格,她要我种两个,好像她核算(buy one get one free),我便同意,植牙有点难,但是 I enjoyed the challenge: 使用one piece implants。不过修复时困难重重,没有足够空间做两个牙冠,technician不会耐心效劳,结果不好,病例已经报道。

除此之外,牙桥就没有优势了,卫生不好做,mechanic不好。中国人没有一个是穷人,不肯为牙齿花钱大有人在。没有骨头也是相对的,宁可种植体短些,小些,不能减少数量,实在不行,再把它们连起来。Xin

Today at 11:18 PM
在全颌重䢖的情况下,几乎很少人会种十二颗牙。多数都会采用六到八颗种植体支持十二颗牙。Lin Qiu

好做吗?好维持吗?很少病人一次能付怎么多钱。Xin

我在九院口外带学生拔牙时,有时断根进上颌窦,我就得做开窗取根术(这是带教老师的责任)。记得要把上颌窦粘膜弄开较大一个口,否则水冲进去,牙根还是出不来。事后,并不对上颌窦粘膜做任何修补,只是做个颊,腭侧粘膜办,拉紧缝合,关闭拔牙创。
从上述经历看,就算是种植体植入上颌窦把上颌窦粘膜顶破,那也应没问题吧?!
补充一点,是先把上颌窦的底板骨用咬骨钳咬掉点,把断根进去的通道扩大,,咬骨时粘膜也一并咬掉。
现在想想,上颌窦和粘膜没那么娇贵吧,种植体进去又能咋的?!Jin

Yes, I agree. Fang

Good point.  Go ahead and dive into sinus. Xin

除非病人有上颌窦炎,种植体进入上颌窦是没有问题的。暴露在口腔里和鼻窦里是一回事,上颌窦还干净些。在读书时看到住院医把种植体打入窦腔3,4毫米,照样融合。自已也有时估计不正确或用力不当,打入腔内。当然有更多时候可能在旋入种植体后,撕破粘膜,但愈合都没问题。Lin Qiu

Xin Wei, DDS, PhD, MS 1st edition 11/15/2013, last revision 11/22/2013